14岁儿子厌学,爸爸花十几万陪他周游全国:我劝你千万不要学他

孩子厌学,你会怎么办?

辽宁丹东的徐先生做出了这样的选择:不想读万卷书,就陪娃行万里路!

自营摄影工作室的他放下事业,买了辆二手房车,又花费5万多添了设备,从2020年12月13日到2021年2月4日,两人从丹东市东港出发,途径葫芦岛、山海关、济南、开封、洛阳、西安、重庆,最终到达丽江,往返8000多公里。

一路上,两人同吃同住,用相机和手机记录一个个瞬间,几乎24小时在一起,共同面对遇到的一个个难题,相依为命。

回来之后,他问孩子:愿不愿意为家人分担烦恼,把学习这个苦吃下来,让全家人开心?孩子立刻表示愿意去学。

那一刻,徐先生还是觉得他前前后后花费的十几万没白扔,并打算给孩子转学,换个学习环境,未来的一年,再把工作放一放,专心陪孩子一年。

因为他发现这段旅程下来,那个不想跟他说话的“熊孩子”成了他的“哥儿们”,顺利度过叛逆期;那个没人管得了的“小魔王”成了着急拥抱每一个家人、主动收拾饭桌、待人接物更有礼貌的“好孩子”;

那个不太考虑别人的小男生已经能看到父母的辛苦和付出,愿意为家人尝试改变,眼神也更加坚定,而且对摄影展现出了天赋和热情。

英国著名学者哈伯特曾说:“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”。

这位父亲觉察到了孩子的问题,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,从目前来看,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。

但学乐君以为,这样的做法未必每个人都能复制,因为你未必有那么多时间和金钱。但更重要的,是厌学这个问题,可以有更好的解法。

厌学,谁也逃不掉

提到这次和孩子两人的自驾游,徐先生毫不讳言是因为孩子的厌学和青春期叛逆:

“他可能从小学开始就产生了厌学情绪,但那时候他不叛逆,还比较听话……但是(现在)他厌学和青春期的叛逆碰在一起,就出现矛盾了……叫写作业不写,叫起床谎称肚子疼,我说什么他会顶嘴,责备、惩罚也都解决不了问题……家里面让这个孩子搅得都快闹离婚了。”

有没有觉得夸张?一个厌学,竟能让一个家变天?

事实是,或许,真能这样。

往小了说,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态度,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前程,而父母,又岂能坐视不理?极度的焦虑、绝望之下很可能火花四溅。

就像学乐君今年的春节老同学聚会,一个年入五六十万的哥儿们就爽约了,细问才得知夫妻二人正趁春节假期试图和孩子深度沟通、重新燃起学习欲望。

往大了说,厌学情绪甚至能演变成厌生,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一份历时3年多,涉及全国13个省约1.5万名学生参与的《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》显示: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,占样本总数的20.4%,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.5%!

厌学,是一个几乎所有孩子都有过或者未来会有的情况。学乐编辑部在聊这个话题的时候,各位编辑也都想到了自己的厌学经历。阅读这篇文章的父母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学生生涯,也会发现都曾在某些时间段内,对于学习感到厌烦,对于学校感到厌恶。

也正因如此,这位徐先生的经历才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和反响。既然厌学如此普遍,学乐君就想和大家深入聊聊。

与其浪迹天涯,不如润物无声

对于厌学,也绝非无药可解,只要家长足够重视、足够用心、足够爱,外加对症下药。

具体到徐先生的孩子来说,“厌学”或许来源于“依恋关系不够安全”。

据徐先生自曝,孩子小时,他在一房地产公司做策划,很少回家,等孩子7岁时,意识到错过孩子童年决心弥补:辞去工作,接送上下学、辅导作业、做好吃的、培养孩子的理财习惯和合理作息……甚至还跟孩子签了“合同”,约定每天为父母按摩半小时,“工资”每天两元,整月不旷工,还有20元的满勤奖。

那段时间,孩子特别棒,每天晚上9点躺床上,听爸爸读半个小时故事书,然后父子俩互道晚安,关灯睡觉。

但半年之后,认为“作为一个男的,在家里面围着孩子转,有点没出息”的徐先生憋闷了,又开始和朋友一起创业成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,继而连轴转地工作、工作再工作,孩子的事儿又不顾上了……

如果说,孩子7岁时,放弃工作的徐先生是为了弥补,主动去关爱,短暂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;那么,孩子14岁时,再次放下事业的徐先生则是为了用爱突困,这件事已不得不做,他想让破碎的依恋关系再次建立。

正如他在回应网友说其是“有钱任性”时所说:

实在没办法了,孩子叛逆期的状况已经没有办法管理了,对于这个孩子,家里人都束手无策,担心这样放纵下去的话,孩子以这种性格跟家里对抗,没人能管得了他……

很多人说(买房车旅行)这种事有钱人才会做,普通人一天到晚拼死拼活,根本没余力去旅行。但其实我就算放弃手头的工作,每年损失也就10万元左右。

我想算一笔账,如果我孩子为人不正直,价值观扭曲,就算再上学五年考上大学,不在我身边,我没管束好他的话,我这五年工作下来不吃不喝净赚50万,可能也未必够他一年挥霍。

我相信不少人身边有这样的孩子,在父母身边也是个乖乖男,一旦踏入大学,离开父母管束就肆无忌惮买各种东西,甚至去贷款。

我觉得对于不富裕的普通家庭,子女的教育是更大的投资,所以我才狠得下心暂时放下本来收入不错的工作,把精力放在孩子教育上。把孩子教育好,是做父母的最大的收获。

因此,学乐君对这位徐先生是很敬佩的,他能看到孩子的问题,也能想到主动去解决,并且为之付诸努力。这就是为人父母该有的样子。

但对于这位徐先生,学乐君也发现了一些问题。这位父亲,总是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去解决,无疑,这是因为平常的时间忙于工作,而忽略了对孩子润物无声的引导和教育。

更好的做法,无疑是在平时就和孩子亲子沟通,在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厌学情绪或其他问题消弭于无形,因为对于父母而言,把孩子教育好,就是最大的收获!

解决厌学,认清生活的真相就好了

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:

“教育,就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。”

美国前前总统奥巴马在《我们为什么要上学》的演讲时也说:

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,你们每个人都是有用之材,你们对自己应尽的责任是发现自己的才能所在,而教育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。

或许你能写出优美的文字,甚至有一天能让这些文字出现在书籍和报刊上,但假如你不在课上经常练习写作,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才能;

或许你能成为一名创新者或发明家,甚至可能设计出新一代iphone或研制出新型药物与疫苗,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堂上做过很多次实验,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才能;

或许你能成为一名市长或参议员或最高法院的大法官,但假如你不去加入学生会或者参加几次辩论赛,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才能。

是的,诚如奥巴马所说,在让孩子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的路上并不轻松。那么,在面对孩子折腾出的林林种种的幺蛾子时,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做呢?

事实上,无论是厌学、叛逆还是和父母顶嘴等等等等,都像是孩子的“生长痛”,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。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,豆爸的老师提过一个很有用的心法:发展的问题要用发展来解决。

什么意思呢?主旨其实是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,不要硬杠,而且要知道,所有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时间段的思维特点,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,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上去就用父母的权威去强压,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。

就像冯骥才的那首小诗:

风可以吹起一张大白纸,

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,

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。

学乐君见到过很多父母,包括文首的徐先生,都采用了一种“增长见识”的解法,让孩子意识到学习阶段的苦,远不如踏入社会之后的辛苦。

比如:

发现孩子不好好学习偷偷玩手机导致作业越来越差,爸爸临时决定周末不让他去补习班,而是跟自己一起去工地。

就这样,凌晨4点多就被叫醒、从小衣食无忧,家里垃圾桶倒了都不扶的娃娃被要求在工地搬砖一上午。

没一会儿功夫,小家伙就嚷嚷干不动了,但爸爸却说:“必须干满一上午,你不是不想上学,不想学习吗?那就早点接触接触这社会,看看你要是不上学了,这活你能不能干!”

最终,看着孩子满是泥的小手,累瘫到躺在那一动不动的样子,爸爸问:

“搬砖累不累啊?”

孩子带着哭腔说:“累!”

“你现在是想好好读书还是继续搬砖?”

“读书,我要好好读书!”

在泰国,也有小孩不想上学,妈妈决定请假一天去捡垃圾。

一开始,孩子还挺兴奋,可没过多久就喊累了。

最终,决心给孩子上一课的妈妈坚定地带他走了3.5公里,捡了一小袋空瓶子,换了2泰铢(约合人民币0.4元)。

当然,孩子毕竟是孩子,看着靠自己努力挣来的钱,他还是很高兴,不过,很快,这种喜悦被冲散了。

因为累,孩子想坐公交车,但公交车一个人需要10泰铢,没钱,只能走路;

因为饿,孩子想吃燕麦,但燕麦需要15泰铢,钱不够,只能忍着;

最终,身心俱疲的孩子说:“好累,好热,我想上学,我要回家。”

甚至,连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也曾分享过自己的“厌学”和被迫卖冰棍经历:

李彦宏

从小被爸爸教育“因为家庭条件很普通,只能靠自己的本事,没有后门可以走,不努力学习,今后只能接他的班,去当一个锅炉工,当一辈子工人”的李彦宏在考取北京大学之后的一段时间里,因为图书情报专业枯燥无味,出现了厌学情绪。

1988年,李彦宏放暑假回到家后,父亲就让他到阳泉火车站去卖冰棍,经过整个夏天汗流浃背的个体户流动摊贩的经历,暑假结束时,父亲问他:“你觉得卖冰棍跟读图书情报专业比,哪个更累啊?”李彦宏不禁恍然大悟,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,恢复了学霸体质。

终极解决方案:激发内驱力

曾经,网上有一位被媒体争相报道过的班主任兰会云,带领11个学生骑行17天穿越5个省份单程1850公里。

兰会云和他的学生们

用3年时间,把一个全年级倒数第一,很多学生打架、逃课、痴迷上网,从小就被人看不起的班级创出了“13个学生考上一本,35个学生考上了二本”,远超学校下的“一本1个,二本12个”的高考目标。

班里的最后一名进校时连英文字母是26个还是28个都分不清,认为1/5加1/5等于2/10。3年后,变得自信,乐于助人,考上了某专科学校学习开动车,未来会是一名动车司机。

一开始嘲笑老师“像我们在酒吧里一晚上花好几万的,你根本没有玩过,你一个月工资就几千块钱”的纨绔子弟,也决定改变自己去当兵历练,两年之后又去了某专科学校,争取专升本或者读在职类学位提升自己。

关于老师,他有着一番深刻的理解,他说老师有三个层次:最低层次的教师要靠所谓师道尊严去压制孩子;中等层次的教师会考虑如何使用奖惩政策调动孩子的积极性;最高层级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。

老师如此,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?因而对于厌学,终极解决方案其实就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。

心理学中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,叫做动机,而动机又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。

对于学习而言,外在动机就是家长/老师设置奖惩措施,学习好有奖励,学习差就惩罚。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,因而能激发孩子的努力。

外在动机也被证明是有效果的驱动手段,在孩子的学习中,采用一定的奖惩措施无可厚非。

内在动机,与常说的内驱力差不多,家长所需要做的,就是帮孩子找到他的内在动机是什么。

要知道,人生的重大决定是由心规划的,如果期待改变孩子的命运,就一定要先改变他们的心之所向。

心理学中有一个小故事,很好地说明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作用:

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,叫声连天。几天过去,老人难以忍受。于是,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,对他们说:“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,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,这点钱表示谢意。”

孩子们很高兴,第二天仍然来了,一如既往地嬉闹。老人再出来,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。5美分也还可以吧,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。第三天,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,孩子们勃然大怒,“一天才2美分,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!”他们向老人发誓,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!

这位老人,只用了几块钱,就把孩子的内在动机(玩耍)变成了外在动机(挣钱),因而当外在动机消失之后,孩子就毫无动力继续去玩了。

同样的,如果能增强孩子在学习上的内在动机,那么家长就不用为厌学这件事而发愁了。你看那些学霸,有哪个是被家长逼着头悬梁、锥刺股的?不都是内在动机超强的孩子吗!

培养内在动机,在心理学上也早有方法,分为三个部分:

所有人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:归属感、自主感和胜任感,满足了这三种心理需要,就能促进内在动机的形成。

所谓归属感,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爱、尊重和接纳。面对孩子学习成绩相关的问题时,家长不能表现出“成绩好才爱你”,而要让孩子感受到他在家庭和学习环境中的归属感。

所谓自主感,就是让孩子感觉到他的行为可以自己决定。从日常生活中的挑衣服、挑玩具,到学习过程中的安排计划、安排学习时间、设定学习目标等,都要最大限度地让孩子自主决定。

所谓胜任感,就是让孩子感觉到他能做到。当孩子表现出进步的时候,要及时给出正面反馈,让他知道他能做到、做得很好。

每一位家长,都曾经是孩子。我们不必事事顺着孩子,但也不能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,只提要求不问过程。

对于周游全国的徐先生,学乐君感佩他的勇气和执行力,但对于诸位积极主动的父母来说,我们更应该把功夫用在平时。

小编寄言
本文如果有侵权之处,欢迎联系站内小编,邮箱:dhfjy2023@163.com
作者头像
会飞的肥猫创始人

大黄蜂教育,家庭教育问题解决专家。

上一篇:15岁孩子叛逆教育案例分析,孩子叛逆关键原因全都在这里(初中学生叛逆期的案例)
下一篇:中学生不想上学,怎样让他2周内重新爱上学习?

发表评论